鼠疫可防、可治、可控,做好预防不恐慌。同时做好以下几点:
1、在野外活动或作业时要穿长裤、长袖上衣,同时做好防蚤叮咬措施;不在鼠类、旱獭、野兔等洞穴周围休憩,不挖刨动物洞穴。
2、尽量避免前往疫区。如必须前往疫区游玩或工作,要避免接触野生动物,不捕猎、不剥食、不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。
3、如出现发热、咳嗽、淋巴结肿大、腹泻等症状应及时主动就医,并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。
什么是鼠疫?
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,通常在啮齿动物之间流行,偶尔能引起人间流行,是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的甲类传染病。
鼠疫起病急、病程短、死亡率高、传染性强、传播迅速。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,如果不加治疗,病死率为30%-100%。鼠疫潜伏期较短,一般为1-6天,但个别病例可达8-9天。
鼠疫如何传播?
传染源:
为染疫的动物和肺鼠疫患者,宿主动物常见有啮齿类动物和野生食肉动物,如灰旱獭、红旱獭、喜马拉雅旱獭和长尾黄鼠等。
传播途径:
1.蚤叮咬的传播方式为鼠-蚤-人,即跳蚤叮咬病鼠后再叮咬人,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。
2.直接接触传播,人类通过捕猎、宰杀、剥取染疫旱獭皮或剥食其它染疫动物而感染,此类传播方式常引起肠鼠疫。
3.人-人传播方式,即健康者接触患有肺鼠疫的病人后,经呼吸道吸入感染,此种方式感染的主要为肺鼠疫。
易感人群:
人对鼠疫普遍易感。疫区从事野外工作的人或猎杀、剥食旱獭的猎人、牧民接触染疫动物或有疫区旅居史人群,感染的可能性高于一般人群。
鼠疫的临床表现:
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腺鼠疫、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,其他类型鼠疫如皮肤鼠疫、肠鼠疫、扁桃体鼠疫等型比较少见。
腺鼠疫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、累寒、伴恶心呕吐、头痛及切肢病、颜面潮红、结膜充血、皮肤黏膜出血点等。多表现为腹股
沟淋巴结、腋下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肿大,且发展迅速,多为单侧,一周后淋巴结很快化脓破溃。
肺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起病急,畏寒高热、头痛胸痛、呼吸急促、嘴唇发紫、咳嗽、咳黏液或血性泡沫痰,常因心力衰竭、出血、休克而死亡。
败血症鼠疫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高热寒战,神志不清、昏迷,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广泛皮肤出血和坏死等。
鼠疫预防:
1.避免到疫区旅游或活动。
2.避免接触啮齿动物:鼠类或旱獭:严禁打猎,严禁剥食鼠、旱獭等动物。
3.使用杀虫剂或驱避剂避免蚤的叮咬:避免处理不明原因的死鼠。
4.避免与患有鼠疫的病人密切接触,与可能感染肺鼠疫的病人接触时,应戴上口罩,并勤洗手。
5.若曾去过疫区或密切接触了鼠疫患者,应居家隔离观察9天,期间若出现发热、咳嗽、淋巴结肿大等任一症状时,应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,并主动告知接诊医生自己的疫区旅游活动史。
6.与鼠疫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,应遵循辖区疾控机构的管理,应尽早预防用药。
河北赛为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
有害生物防制A级资质,您身边的专业虫害防治专家!
联系电话0311-87876262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