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五一” 假期来临:防蚊虫、阻断传播链
“五一” 假期将至,大家或是计划着外出游山玩水,或是打算在城市周边露营放松。但随着气温逐渐攀升,蚊虫也开始活跃起来,它们不仅会给我们带来瘙痒难耐的叮咬,更是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媒介。作为有害生物防制员,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讲 “五一” 期间如何有效防蚊虫,阻断传播链,让大家安心享受假期。
出行前准备:防蚊装备不可少
衣物选择:出行时,尽量挑选浅色的长袖衣物和长裤。浅色衣物相对不易吸引蚊虫,而长袖长裤能最大程度减少皮肤暴露面积,降低被叮咬几率。比如在户外徒步时,一件轻薄透气的浅色长袖衬衫搭配长裤,既能防晒又能防蚊。
驱蚊产品选购:市面上驱蚊产品琳琅满目,选择时要认准有效成分。含有避蚊胺、驱蚊酯、羟哌酯或柠檬桉精油的驱蚊产品较为可靠,且产品需具备农药登记许可证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执行标准这 “三证”,以保障其有效性与安全性。像驱蚊花露水、驱蚊膏等,方便涂抹在暴露皮肤上;驱蚊喷雾则可用于衣物表面,增强防护效果。不过要注意,2 月龄以下婴儿不建议使用驱蚊剂,应采用物理防护方式。
其他防蚊物品:若选择露营等户外活动,携带一顶带有细密纱窗的帐篷至关重要,能在休息时为你构建一道物理防蚊屏障。另外,便携式的灭蚊灯也可考虑,在夜间活动区域开启,能吸引并消灭部分蚊虫。
旅途中防护:时刻警惕蚊虫侵袭
室内防护:入住酒店或民宿后,首先检查房间的纱窗是否完好,如有破损及时联系工作人员更换或维修。查看房间内有无积水,像花盆托盘、卫生间地漏、浴室角落等,若有积水应立即清理,不给蚊虫提供滋生环境。对于水培植物,建议每周更换一次水。夜晚休息时,可拉好蚊帐,确保无蚊虫进入。若房间内蚊虫较多,可使用电蚊香液或电蚊香片,但要注意通风,按照说明正确使用。
户外活动防护:在公园、森林、河边等蚊虫密集区域,务必做好防护措施。出行前在暴露皮肤均匀涂抹驱蚊产品,每 2 - 3 小时需重新涂抹一次,以维持驱蚊效果。避免在草丛、树林中长时间坐卧,这些地方蚊虫聚集,容易遭到叮咬。若前往山区或野外,要特别注意蜱虫。穿着衣物时尽量扎紧裤腿、袖口,可在衣物表面喷洒含氯菊酯的驱虫喷雾。活动结束后,仔细检查全身,尤其是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,若发现有蜱虫附着,切勿用手直接拔除,应使用镊子夹住其头部垂直拔出,并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,后续密切观察有无发热等不适症状。
旅行地环境治理:减少蚊虫滋生源头
公共场所:在景区、公园等公共场所,若发现有卫生死角和垃圾堆积,可向管理部门反映,督促其及时清理。这些地方易积水,成为蚊虫的滋生地。对于道路旁的雨水箅子、下水道口等,若发现有杂物堵塞导致积水,也应告知相关人员清理疏通,保证排水顺畅。
居住场所周边:如果居住在民宿或靠近居民区的地方,可留意周边环境。检查附近是否有废弃的容器、轮胎等,这些物品一旦积水,就会成为蚊虫的繁殖温床。若发现,可与房东或当地社区沟通,及时清理或翻转倒置,避免积水。同时,倡导周边居民定期清理自家花盆托盘积水,对功能性容器(如储水桶)加盖,至少每周更换一次水。
常见蚊媒传染病及应对:早发现早治疗
登革热:登革热主要由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,在我国部分省市及周边国家较为流行。感染登革热后,患者通常会在 24 小时内体温骤升至 39℃ - 40℃,并伴有明显寒颤、剧烈头痛、眼眶痛、关节肌肉痛,颜面、四肢还可能出现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症状。若在 “五一” 期间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,或有相关旅行经历且出现上述症状,应高度怀疑感染登革热,需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。
疟疾:疟疾通过按蚊叮咬传播,患者会出现周期性寒战、高热、出汗退热等症状,严重时可危及生命。从疟疾流行地区旅行归来,若出现发热等不适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旅行史,以便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。
流行性乙型脑炎:由蚊子传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,多发生在夏秋季。患病后,患者初期症状类似感冒,随后可能出现高热、头痛、呕吐、颈项强直等症状,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昏迷、抽搐。一旦怀疑感染,需立即就医治疗。
“五一” 假期是放松身心的好时机,做好防蚊虫工作,阻断传播链,我们就能远离蚊媒传染病的威胁,尽情享受美好假期。若在假期中遇到蚊虫防治难题,欢迎随时咨询专业的有害生物防制人员 。
要是你在准备出行防蚊措施时,对某种驱蚊产品的使用方法不确定,或者在旅行地发现蚊虫滋生严重不知如何处理,都能随时问我,我会结合实际给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。
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|